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锁子甲材质皮革布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锁子甲材质皮革布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西方军队身披的锁子甲,东汉传入为何在中国军人没有“同款”?
铠甲是中国古代士兵作为防御伤害的一种重要手段,铠甲的材质往往又很多种,比如皮质的,藤制的,铁质的,甚至是又部分钢制的。
当然对于古代的生产力来讲,金属往往意味着贵重,普通士兵可能只能穿着布草,而稍微有点地位的可以穿个皮甲,职位再高点的可能穿个铁甲,再高一些的可能就是带有部分钢甲和镶嵌各种宝石的装饰性铠甲了,这不仅是防护的需求,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释名·释兵》:“铠,犹铠也。坚重之言也,或谓之甲。”
铠甲再我国的历史上发展的时间不短,但有一种叫做“锁子甲”的铠甲你也应该听说过,他从西域传入,再西方十字军东征时起几乎全军都批锁子甲,但为何中国只是小范围装备,并未大量使用呢?
中国古代的甲胄,和兵器是伴随中华大地内部战乱,不断交替更新的。
春秋时代,中国大地上各诸侯国开始征伐。中国的士兵为了保护自己,开始大规模披甲。
当时的甲胄主要是竹甲和皮甲。
当时青铜已经广泛使用了,青铜制造的长矛,箭镞,长剑大批应用在战场。
但由于青铜很重,做成甲胄穿戴不便,而且制造工艺复杂,价格昂贵。所以一般的士兵还是沿用竹甲和皮甲。有些士兵在重要的位置挂上青铜片保护自己。只有战车上的高级将领可披青铜甲。
那时的战场主要的战术是车兵冲击,放箭,长矛阵挤压攻击。几乎都是正面对冲所以当时的最好的防具不是盔甲而是盾牌。
到了汉朝,匈奴人多骑兵。骑兵多采用迂回战术,两翼包抄分割汉军。所以汉军开始努力研究甲胄。继而出现了铁甲,以及全身披甲的士兵。
这样甲胄的防御性就得到了加强,可以应对匈奴骑兵了。
同时期,西方国家使用的甲胄是锁子甲。他们在和汉军对战时,防御汉军弓箭的能力还是很好的。但两军对战,长枪阵相互冲撞时,锁子甲是明显不敌汉军的铁甲的。
欧洲国家,发现这个问题后,研究出防御最好的桶甲。这和本文没有多大关系,就不讲了。
古代最高级的铠甲是什么材质的?
悟空问答 我来回答
盔甲最早是用兽皮柳条、有垫衬材料的布套、木头制成的。
皮甲据说是夏朝国王杼发明的。后来发展出青铜技术,青铜盔甲据考究,最早出现于亚洲,西元前26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殷周时代的中国、吠陀时代的印度都已发展出了青铜甲。
再来中亚的西台人独步全球首先发明了铁器以及世界最早的钢铁技术。在盔甲的普及过程中,还出现了颈甲、面甲、腕甲、胸甲、护手等防护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到了中世纪的封建时代,先有锁子甲的发明,后来更推进到防护更全面的板甲。盔甲受重视的程度尤其在欧洲和日本等地。
锁子甲在欧洲使用了约1000年,从十四世纪开始,发明了用熟铁浇铸的板甲,因为在甲胄关节处理的工艺不良,关节部份为锁子甲代替,为板金甲与锁子甲的混装。到了15世纪与16世纪,甲胄关节处理工艺的改善,锻打工艺的更精进,使软钢制全板甲出现成为可能。
板金甲防护力比锁子甲更优秀,且锁子甲就跟穿一件厚外套一样,其关节活动受到锁子甲的影响,但板金甲的关节部份是可活动的,所以使用者行动比穿锁子甲更为灵活。板金甲的胸甲厚约2mm,由软钢锻打,其防护力可抵御称雄欧洲300年的英国长弓,在1415年Agincourt战役与1513年Flodden 战役,都可以看到长弓对板金甲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除了火枪或Arbalest(单兵用重十字缴盘弩,拉力约100公斤,每分钟1箭,其代表为德国黑森弩兵)其他弓箭已经很难达到破甲的要求,经过了辩论,英国于1595年颁布了“终止长弓法令”,火器与长弓之争,告一个段落。
从十五世纪开始,火器开始逐渐演变为盔甲的重要对手,到了十六世纪下半期以后,盔甲跟火器相比,越来越不符合成本效益,所以由全身甲慢慢演变为四分之三甲,又变为半身甲,在战场上的地位也不断下降。十八世纪时盔甲几乎完全消失在欧洲战场上,直到拿破仑重视胸甲骑兵编制因而重新启用了胸甲,也取得了相当的战术价值,但之后旧时代的盔甲即退出战争舞台。
世界公认的是步人甲。
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防护性及重量均不如步人甲。
绍兴十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型屡屡击败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柘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此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上沙场打仗都会有武器标配,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铠甲。铠甲这个东西早在夏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那个时候,聪明的人类利用野兽的皮来作为铠甲的材料,由于兽皮坚韧,难以刺穿,所以可以用作抵挡敌人的弓箭射杀。
然后随着朝代发展,士兵们的铠甲的制作原材料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自然会向着越来越高端的阶段迈去。从原来的动物的皮到树腾,再到木头,然后再到近代的铜和铁,铠甲的制作材料的升级,也在见证社会经济的发达。不过与此同时,有一个问题也会产生。
不同材料制作出来的铠甲,能够抵挡的武器也不一样,传统的铁和铜材质虽然比较坚硬,但是由于重量太高,行动起来不方便,再加上造价也比较贵。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弊端,就是这种材料的铠甲没有办法可以抵挡火枪。
众所周知在明清之后,在战争里面出现的武器,以火枪的频率为高,但是传统的铠甲明显已经没有办法可以抵挡这种爆发力比较强的武器,所以必须要研发出新的产品方案才可以。这个时候,一种用棉花制作出来的铠甲就成为了构想。
用棉花也可以做铠甲,这个看起来好像天马行空,实际上在清朝人的手里,却真能够变为现实。据说这些用棉花做的铠甲是经过高端工艺制作的,而且前期要对制作原材料进行特殊处理。所以大家不要把用作做铠甲的棉花看作是平常我们盖被子里面的棉花,那可是不一样的概念。
三国中的藤甲号称刀枪不入,到底是什么样的?还有哪些有名的盔甲?
熟读三国的同学都知道诸葛亮对南中孟获七擒七纵的故事,当时孟获军中的藤甲兵十分厉害,号称刀枪不入,逼得大军师不得不使出火攻来对付。那么,这种藤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历史上还有哪些有名的铠甲呢?
藤甲的秘密
古代名甲
东汉之后,百炼钢技术大兴,古人的锻造技术有了质的飞跃,西晋到南北朝,筒袖铠是军队中的主要装备,传说诸葛亮曾对它进行了改进,于是它常常被称作“诸葛亮筒袖铠”。这是甲身前后连成一片、肩部加有短袖的铠甲,大大提高了对士兵的防护能力。据说连二十五石的劲弩也不能将它射穿。
明光铠也是南北朝、隋唐时的主要铠甲形式,在胸甲、背甲上各有大型金属质地的圆形挡护,很像铜镜,磨光后闪闪发亮,光可鉴人,俗称“护心镜”。当年唐王李世民用来进行豁穿战术玄甲军就是穿着这样的铠甲叱咤天下的!
进入宋代,中原王朝丧失了优质的良马产地,不得不以步兵对抗少数民族的骑兵。因此,步兵的防护更是较前代有了更大的发展。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铁质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其防护能力基本达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水平。
藤甲是经过特殊处理编成的一种铠甲。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聪敏才智,藤甲做成之后可以防护头部和胸部等重要部位。虽然是用藤做成的,但是防御能力不点都不输给铁制的铠甲,而且重量轻,士兵穿上后灵活性很高,自带防水功能,特别适合南方潮湿的天气。
古代所谓“金甲”东西方都有,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在铠甲上镀金而已。至于金丝甲,与其防护原理相似的应该是锁子甲,属于柔性铠甲,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小,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
秦将军铠甲: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整件甲衣前长97厘米,后长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秦代兵士铠甲: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秦将军铠甲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锁子甲材质皮革布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锁子甲材质皮革布料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